国家卫健委发文,全国基层医疗机构迎国考!附42项指标
- 分类:新闻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8-17 11:1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今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的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份文件的出台不仅是给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建设提出导向和标准,更是标志着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考核框架建设已经完成,进入分级诊疗建设新的阶段。 来源: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 绩效考核42项指标对基层医生的影响 《指导意见》出台是为了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和改进服务质量,进一步发挥绩效考核导向作用,引导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指导意见》指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由服务提供、综合管理、可持续发展和满意度评价等4个方面42项指标构成。服务提供重点评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服务效率、医疗质量与安全;综合管理重点评价经济管理、信息管理和协同服务;可持续发展重点评价人力配置和人员结构情况;满意度重点评价患者和医务人员两个方面满意度。 42项考核指标如下: 诊疗人次数、出院人数、中医药服、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签约服务情况、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基本药物使用情况、抗菌药物处方比例、静脉注射剂使用比例、院内感染管理、医疗纠纷处理、门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医疗收入变化情况、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收支结余、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财务制度、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双向转诊、一体化管理、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医护比、卫生技术人员学历结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结构、中医类别医师占比、患者满意度医务人员满意度。 通过以上42项指标我们看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想在绩效考核中取得好成绩,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 做好占比31%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以上42项考核指标中,其中包含了13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卫这一比例占了整个考核指标的31%,这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说,要想绩效考核取得好成绩,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不可忽略。而对于原本公卫就做得好的基层医疗机构来说,在这份大考中,便多了几分“胜算”。 第二,基层医疗机构要提高运行效率 对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来说,为了提高医疗效率,有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这一工具在大力推行,但对基层医疗机构来说,也应该同步提升医疗效率。 42项目指标中,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等这些指标,都是在提高服务效率,这也要求基层医疗机构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技能。 第三,基层彻底远离大输液 一直以来,国家出台诸多文件,规范基层门诊的输液行为,这次直接将“抗菌药物处方比例、静脉注射剂使用比例”与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挂钩,一定会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的输液行为,基层将彻底远离大量使用抗生素或中药注射剂的时代。 第四,基层医务人员即将涨工资,全科、中医人才更受重视 一直以来,为了维护基层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说,甚至不看重收支结余。但随着“公益一类保障,公立二类管理”等“两个允许”政策的推行,基层医疗机构要提高医务人员收入,必须有结余。 一面是打破“收治两条线”的禁锢,一面将医疗收入变化情况、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收支结余等指标纳入考核指标。 这意味着,在保持公益性前提下,国家也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兼顾经济效益,基层医生涨工资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此外全科、中医人才指标的融入,也让这两类人才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的“香饽饽”。 绩效考核工作由绩效考核准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评、绩效考核实施、绩效考核反馈与改进4个环节组成。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将绩效考核结果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反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考核结果进行改进,改进情况作为下一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六大关键词 《指导意见》在目标和基本原则方面《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国考”),以及与《关于加强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二级医院考核”)基本一致,但是在考核体系、内容和考核主体上有不少关键词,需要认真学习以便领会文件精神。 第一“体系” 《指导意见》延续了“国考”和“二级医院考核”的框架,分为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方面是体现了评价的科学性,运用平衡记分卡对公立医疗服务机构进行考核,可以充分实现战略目标和过程管理的充分结合。另一方面,充分借鉴其考评框架、指标设计、数据收集渠道、统计分析等方法方面所取得的丰富经验,指标类型分为定性和定量指标,在文件中明确了计算方法和收集来源。 第二“定位” 《指导意见》在第一条中就强调了要重点评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文件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通过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签约服务等指标考核功能定位情况,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发挥“守门人”作用。同时,也要求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在分级诊疗服务中做更多的工作,必须通过双向转诊、一体化管理考核协同服务等指标考核与上级医院的系统服务情况,为实现分级诊疗和整合型医疗服务奠定组织基础。 第三“经济” 在公立医疗机构必须“高质量发展”的大前提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必须在“经济”上动脑筋,下功夫。通过经济管理指标考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结构的合理性,尤其是医疗费用的合理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要认识到,即使在收支两条线的管理体制下,费用控制也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 同时,要逐步了解熟悉运营的相关理念和知识,在流程再造和资源配置方面进行创新,也要引入绩效管理工具,实现对人员的有效激励。 第四“发展” 分级诊疗在短期难以实现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而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人力资源配置和人员结构不乐观,新注册的全科医生数量有限,而专科医生转全科的更是少之又少。不少地区医政部门,对专科医生转全科还是要求改注,而不能加注,即执业范围只能二选一,大大限制了专科医生转全科的积极性。《指导意见》出台后,希望医政部门能在具体人事政策上予以放松,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力资源结构,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第三方” 《指导意见》明确,可以委托第三方实施考核,但考核人员需要经过培训,掌握标准。原因是考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众多,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考核工作由国家层面提出指导意见,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结合实际进行细化完善,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会同中医药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第六“社会办医” 《指导意见》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的对象为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参照本意见由举办主体对机构开展运行评价。这是与“国考”的不同之处,是国家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的具体体现,但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体包含什么类别和规模没有明确定义,在具体操作层面还需要不断完善。 附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试行)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试行)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性质 指标说明 一、服务提供 (一)功能定位 1.诊疗人次数▲ 定量 具体按照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 重点考核门急诊诊疗人次数及与上年相比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卫生健康统计年报。 2.出院人数▲ 定量 具体按照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没有病床的机构不考核此项。 重点考核出院人数及与上年相比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卫生健康统计年报。 3.中医药服务 定量 具体按照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1)中医诊疗人次占比=中医诊疗人次/总诊疗人次×100%; (2)提供中医医疗技术方法种类:指的是本年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开展的中医医疗技术方法种类数; (3)门诊中医非药物疗法诊疗人次占比=本年度门诊中医非药物疗法诊疗人次/总诊疗人次×100%; (4)中医馆设置:指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室集中设置,多种中医药技术方法综合使用并相对独立的综合服务区(中医馆)情况; (5)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提供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数据来源】卫生健康统计年报、中医医疗管理统计年报或其他数据来源。 4.健康档案管理 定量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和省(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人数/辖区内常住居民数×100%。 【数据来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或其他数据来源。 5.健康教育 定量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和省(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计算发放健康教育印刷资料的数量和种类、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的次数和种类、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和健康教育咨询活动参加人数、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的时间和健康教育宣传栏设置个数。 【数据来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或其他数据来源。 6.预防接种 定量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和省(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1)乙肝疫苗第三针次接种率=年度辖区内乙肝疫苗第三针次实际接种人数/年度辖区内乙肝疫苗第三针次应接种人数×100%; (2)8月龄麻疹疫苗接种率=年度辖区内8月龄麻疹疫苗实际接种人数/年度辖区内8月龄麻疹疫苗应接种人数×100%。 【数据来源】免疫规划信息系统。 7.儿童健康管理 定量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和省(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1)新生儿访视率=年度辖区内按照规范要求接受1次及以上访视的新生儿人数/年度辖区内活产数×100%; (2)儿童健康管理率=年度辖区内接受1次及以上随访的0-6岁儿童数/年度辖区内0-6岁儿童数×100%。 【数据来源】妇幼管理信息系统或其他数据来源。 8.孕产妇健康管理 定量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和省(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1)早孕建册率=辖区内孕13周之前建册并进行第一次产前检查的产妇人数/该地该时间内活产数×100%; (2)产后访视率=辖区内产妇出院后28天内接受过产后访视的产妇人数/该地该时间内活产数×100%。 【数据来源】妇幼管理信息系统或其他
国家卫健委发文,全国基层医疗机构迎国考!附42项指标
【概要描述】今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的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份文件的出台不仅是给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建设提出导向和标准,更是标志着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考核框架建设已经完成,进入分级诊疗建设新的阶段。
来源: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
绩效考核42项指标对基层医生的影响
《指导意见》出台是为了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和改进服务质量,进一步发挥绩效考核导向作用,引导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指导意见》指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由服务提供、综合管理、可持续发展和满意度评价等4个方面42项指标构成。服务提供重点评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服务效率、医疗质量与安全;综合管理重点评价经济管理、信息管理和协同服务;可持续发展重点评价人力配置和人员结构情况;满意度重点评价患者和医务人员两个方面满意度。
42项考核指标如下:
诊疗人次数、出院人数、中医药服、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签约服务情况、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基本药物使用情况、抗菌药物处方比例、静脉注射剂使用比例、院内感染管理、医疗纠纷处理、门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医疗收入变化情况、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收支结余、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财务制度、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双向转诊、一体化管理、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医护比、卫生技术人员学历结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结构、中医类别医师占比、患者满意度医务人员满意度。
通过以上42项指标我们看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想在绩效考核中取得好成绩,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 做好占比31%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以上42项考核指标中,其中包含了13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卫这一比例占了整个考核指标的31%,这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说,要想绩效考核取得好成绩,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不可忽略。而对于原本公卫就做得好的基层医疗机构来说,在这份大考中,便多了几分“胜算”。
第二,基层医疗机构要提高运行效率
对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来说,为了提高医疗效率,有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这一工具在大力推行,但对基层医疗机构来说,也应该同步提升医疗效率。
42项目指标中,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等这些指标,都是在提高服务效率,这也要求基层医疗机构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技能。
第三,基层彻底远离大输液
一直以来,国家出台诸多文件,规范基层门诊的输液行为,这次直接将“抗菌药物处方比例、静脉注射剂使用比例”与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挂钩,一定会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的输液行为,基层将彻底远离大量使用抗生素或中药注射剂的时代。
第四,基层医务人员即将涨工资,全科、中医人才更受重视
一直以来,为了维护基层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说,甚至不看重收支结余。但随着“公益一类保障,公立二类管理”等“两个允许”政策的推行,基层医疗机构要提高医务人员收入,必须有结余。
一面是打破“收治两条线”的禁锢,一面将医疗收入变化情况、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收支结余等指标纳入考核指标。
这意味着,在保持公益性前提下,国家也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兼顾经济效益,基层医生涨工资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此外全科、中医人才指标的融入,也让这两类人才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的“香饽饽”。
绩效考核工作由绩效考核准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评、绩效考核实施、绩效考核反馈与改进4个环节组成。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将绩效考核结果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反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考核结果进行改进,改进情况作为下一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六大关键词
《指导意见》在目标和基本原则方面《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国考”),以及与《关于加强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二级医院考核”)基本一致,但是在考核体系、内容和考核主体上有不少关键词,需要认真学习以便领会文件精神。
第一“体系”
《指导意见》延续了“国考”和“二级医院考核”的框架,分为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方面是体现了评价的科学性,运用平衡记分卡对公立医疗服务机构进行考核,可以充分实现战略目标和过程管理的充分结合。另一方面,充分借鉴其考评框架、指标设计、数据收集渠道、统计分析等方法方面所取得的丰富经验,指标类型分为定性和定量指标,在文件中明确了计算方法和收集来源。
第二“定位”
《指导意见》在第一条中就强调了要重点评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文件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通过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签约服务等指标考核功能定位情况,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发挥“守门人”作用。同时,也要求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在分级诊疗服务中做更多的工作,必须通过双向转诊、一体化管理考核协同服务等指标考核与上级医院的系统服务情况,为实现分级诊疗和整合型医疗服务奠定组织基础。
第三“经济”
在公立医疗机构必须“高质量发展”的大前提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必须在“经济”上动脑筋,下功夫。通过经济管理指标考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结构的合理性,尤其是医疗费用的合理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要认识到,即使在收支两条线的管理体制下,费用控制也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
同时,要逐步了解熟悉运营的相关理念和知识,在流程再造和资源配置方面进行创新,也要引入绩效管理工具,实现对人员的有效激励。
第四“发展”
分级诊疗在短期难以实现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而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人力资源配置和人员结构不乐观,新注册的全科医生数量有限,而专科医生转全科的更是少之又少。不少地区医政部门,对专科医生转全科还是要求改注,而不能加注,即执业范围只能二选一,大大限制了专科医生转全科的积极性。《指导意见》出台后,希望医政部门能在具体人事政策上予以放松,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力资源结构,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第三方”
《指导意见》明确,可以委托第三方实施考核,但考核人员需要经过培训,掌握标准。原因是考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众多,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考核工作由国家层面提出指导意见,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结合实际进行细化完善,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会同中医药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第六“社会办医”
《指导意见》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的对象为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参照本意见由举办主体对机构开展运行评价。这是与“国考”的不同之处,是国家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的具体体现,但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体包含什么类别和规模没有明确定义,在具体操作层面还需要不断完善。
附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试行)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试行)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性质
指标说明
一、服务提供
(一)功能定位
1.诊疗人次数▲
定量
具体按照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
重点考核门急诊诊疗人次数及与上年相比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卫生健康统计年报。
2.出院人数▲
定量
具体按照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没有病床的机构不考核此项。
重点考核出院人数及与上年相比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卫生健康统计年报。
3.中医药服务
定量
具体按照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1)中医诊疗人次占比=中医诊疗人次/总诊疗人次×100%;
(2)提供中医医疗技术方法种类:指的是本年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开展的中医医疗技术方法种类数;
(3)门诊中医非药物疗法诊疗人次占比=本年度门诊中医非药物疗法诊疗人次/总诊疗人次×100%;
(4)中医馆设置:指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室集中设置,多种中医药技术方法综合使用并相对独立的综合服务区(中医馆)情况;
(5)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提供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数据来源】卫生健康统计年报、中医医疗管理统计年报或其他数据来源。
4.健康档案管理
定量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和省(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人数/辖区内常住居民数×100%。
【数据来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或其他数据来源。
5.健康教育
定量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和省(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计算发放健康教育印刷资料的数量和种类、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的次数和种类、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和健康教育咨询活动参加人数、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的时间和健康教育宣传栏设置个数。
【数据来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或其他数据来源。
6.预防接种
定量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和省(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1)乙肝疫苗第三针次接种率=年度辖区内乙肝疫苗第三针次实际接种人数/年度辖区内乙肝疫苗第三针次应接种人数×100%;
(2)8月龄麻疹疫苗接种率=年度辖区内8月龄麻疹疫苗实际接种人数/年度辖区内8月龄麻疹疫苗应接种人数×100%。
【数据来源】免疫规划信息系统。
7.儿童健康管理
定量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和省(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1)新生儿访视率=年度辖区内按照规范要求接受1次及以上访视的新生儿人数/年度辖区内活产数×100%;
(2)儿童健康管理率=年度辖区内接受1次及以上随访的0-6岁儿童数/年度辖区内0-6岁儿童数×100%。
【数据来源】妇幼管理信息系统或其他数据来源。
8.孕产妇健康管理
定量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和省(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1)早孕建册率=辖区内孕13周之前建册并进行第一次产前检查的产妇人数/该地该时间内活产数×100%;
(2)产后访视率=辖区内产妇出院后28天内接受过产后访视的产妇人数/该地该时间内活产数×100%。
【数据来源】妇幼管理信息系统或其他
- 分类:新闻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8-17 11:10
- 访问量:
今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的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份文件的出台不仅是给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建设提出导向和标准,更是标志着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考核框架建设已经完成,进入分级诊疗建设新的阶段。
来源: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
绩效考核42项指标对基层医生的影响
《指导意见》出台是为了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和改进服务质量,进一步发挥绩效考核导向作用,引导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指导意见》指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由服务提供、综合管理、可持续发展和满意度评价等4个方面42项指标构成。服务提供重点评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服务效率、医疗质量与安全;综合管理重点评价经济管理、信息管理和协同服务;可持续发展重点评价人力配置和人员结构情况;满意度重点评价患者和医务人员两个方面满意度。
42项考核指标如下:
诊疗人次数、出院人数、中医药服、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签约服务情况、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基本药物使用情况、抗菌药物处方比例、静脉注射剂使用比例、院内感染管理、医疗纠纷处理、门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医疗收入变化情况、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收支结余、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财务制度、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双向转诊、一体化管理、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医护比、卫生技术人员学历结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结构、中医类别医师占比、患者满意度医务人员满意度。
通过以上42项指标我们看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想在绩效考核中取得好成绩,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 做好占比31%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以上42项考核指标中,其中包含了13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卫这一比例占了整个考核指标的31%,这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说,要想绩效考核取得好成绩,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不可忽略。而对于原本公卫就做得好的基层医疗机构来说,在这份大考中,便多了几分“胜算”。
第二,基层医疗机构要提高运行效率
对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来说,为了提高医疗效率,有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这一工具在大力推行,但对基层医疗机构来说,也应该同步提升医疗效率。
42项目指标中,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等这些指标,都是在提高服务效率,这也要求基层医疗机构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技能。
第三,基层彻底远离大输液
一直以来,国家出台诸多文件,规范基层门诊的输液行为,这次直接将“抗菌药物处方比例、静脉注射剂使用比例”与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挂钩,一定会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的输液行为,基层将彻底远离大量使用抗生素或中药注射剂的时代。
第四,基层医务人员即将涨工资,全科、中医人才更受重视
一直以来,为了维护基层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说,甚至不看重收支结余。但随着“公益一类保障,公立二类管理”等“两个允许”政策的推行,基层医疗机构要提高医务人员收入,必须有结余。
一面是打破“收治两条线”的禁锢,一面将医疗收入变化情况、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收支结余等指标纳入考核指标。
这意味着,在保持公益性前提下,国家也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兼顾经济效益,基层医生涨工资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此外全科、中医人才指标的融入,也让这两类人才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的“香饽饽”。
绩效考核工作由绩效考核准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评、绩效考核实施、绩效考核反馈与改进4个环节组成。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将绩效考核结果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反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考核结果进行改进,改进情况作为下一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六大关键词
《指导意见》在目标和基本原则方面《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国考”),以及与《关于加强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二级医院考核”)基本一致,但是在考核体系、内容和考核主体上有不少关键词,需要认真学习以便领会文件精神。
第一“体系”
《指导意见》延续了“国考”和“二级医院考核”的框架,分为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方面是体现了评价的科学性,运用平衡记分卡对公立医疗服务机构进行考核,可以充分实现战略目标和过程管理的充分结合。另一方面,充分借鉴其考评框架、指标设计、数据收集渠道、统计分析等方法方面所取得的丰富经验,指标类型分为定性和定量指标,在文件中明确了计算方法和收集来源。
第二“定位”
《指导意见》在第一条中就强调了要重点评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文件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通过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签约服务等指标考核功能定位情况,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发挥“守门人”作用。同时,也要求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在分级诊疗服务中做更多的工作,必须通过双向转诊、一体化管理考核协同服务等指标考核与上级医院的系统服务情况,为实现分级诊疗和整合型医疗服务奠定组织基础。
第三“经济”
在公立医疗机构必须“高质量发展”的大前提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必须在“经济”上动脑筋,下功夫。通过经济管理指标考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结构的合理性,尤其是医疗费用的合理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要认识到,即使在收支两条线的管理体制下,费用控制也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
同时,要逐步了解熟悉运营的相关理念和知识,在流程再造和资源配置方面进行创新,也要引入绩效管理工具,实现对人员的有效激励。
第四“发展”
分级诊疗在短期难以实现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而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人力资源配置和人员结构不乐观,新注册的全科医生数量有限,而专科医生转全科的更是少之又少。不少地区医政部门,对专科医生转全科还是要求改注,而不能加注,即执业范围只能二选一,大大限制了专科医生转全科的积极性。《指导意见》出台后,希望医政部门能在具体人事政策上予以放松,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力资源结构,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第三方”
《指导意见》明确,可以委托第三方实施考核,但考核人员需要经过培训,掌握标准。原因是考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众多,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考核工作由国家层面提出指导意见,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结合实际进行细化完善,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会同中医药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第六“社会办医”
《指导意见》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的对象为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参照本意见由举办主体对机构开展运行评价。这是与“国考”的不同之处,是国家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的具体体现,但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体包含什么类别和规模没有明确定义,在具体操作层面还需要不断完善。
附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试行)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试行)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指标性质 |
指标说明 |
|
|
一、服务提供 |
(一)功能定位 |
1.诊疗人次数▲ |
定量 |
具体按照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 重点考核门急诊诊疗人次数及与上年相比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卫生健康统计年报。 |
|
|
2.出院人数▲ |
定量 |
具体按照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没有病床的机构不考核此项。 重点考核出院人数及与上年相比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卫生健康统计年报。 |
|
|||
3.中医药服务 |
定量 |
具体按照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1)中医诊疗人次占比=中医诊疗人次/总诊疗人次×100%; (2)提供中医医疗技术方法种类:指的是本年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开展的中医医疗技术方法种类数; (3)门诊中医非药物疗法诊疗人次占比=本年度门诊中医非药物疗法诊疗人次/总诊疗人次×100%; (4)中医馆设置:指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室集中设置,多种中医药技术方法综合使用并相对独立的综合服务区(中医馆)情况; (5)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提供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数据来源】卫生健康统计年报、中医医疗管理统计年报或其他数据来源。 |
|
|||
4.健康档案管理 |
定量 |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和省(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人数/辖区内常住居民数×100%。 【数据来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或其他数据来源。 |
|
|||
5.健康教育 |
定量 |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和省(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计算发放健康教育印刷资料的数量和种类、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的次数和种类、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和健康教育咨询活动参加人数、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的时间和健康教育宣传栏设置个数。 【数据来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或其他数据来源。 |
|
|||
6.预防接种 |
定量 |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和省(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1)乙肝疫苗第三针次接种率=年度辖区内乙肝疫苗第三针次实际接种人数/年度辖区内乙肝疫苗第三针次应接种人数×100%; (2)8月龄麻疹疫苗接种率=年度辖区内8月龄麻疹疫苗实际接种人数/年度辖区内8月龄麻疹疫苗应接种人数×100%。 【数据来源】免疫规划信息系统。 |
|
|||
7.儿童健康管理 |
定量 |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和省(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1)新生儿访视率=年度辖区内按照规范要求接受1次及以上访视的新生儿人数/年度辖区内活产数×100%; (2)儿童健康管理率=年度辖区内接受1次及以上随访的0-6岁儿童数/年度辖区内0-6岁儿童数×100%。 【数据来源】妇幼管理信息系统或其他数据来源。 |
|
|||
8.孕产妇健康管理 |
定量 |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和省(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1)早孕建册率=辖区内孕13周之前建册并进行第一次产前检查的产妇人数/该地该时间内活产数×100%; (2)产后访视率=辖区内产妇出院后28天内接受过产后访视的产妇人数/该地该时间内活产数×100%。 【数据来源】妇幼管理信息系统或其他数据来源。 |
|
|||
9.老年人健康管理 |
定量 |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和省(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年内接受健康管理65岁及以上老年人数/年内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数×100%。 【数据来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或其他数据来源。 |
|
|||
10.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
定量 |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和省(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1)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高血压患者管理的人数/年内已管理高血压患者人数×100%; (2)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最近一次随访血压达标人数/年内已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人数×100%。 【数据来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或其他数据来源。 |
|
|||
11.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
定量 |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和省(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1)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按照规范要求进行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人数/年内已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100%; (2)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年内最近一次随访空腹血糖达标人数/年内已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100%。 【数据来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或其他数据来源。 |
|
|||
12.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 |
定量 |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和省(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年内辖区内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年内辖区内登记在册的确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100%。 【数据来源】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信息系统。 |
|
|||
13.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 |
定量 |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和省(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1)肺结核患者管理率=已管理的肺结核患者人数/辖区同期内经上级定点医疗机构确诊并通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的肺结核患者人数×100%; (2)肺结核患者规则服药率=按照要求规则服药的肺结核患者人数/辖区内同期已完成治疗的肺结核患者人数×100%。 【数据来源】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或其他数据来源。 |
|
|||
14.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
定量 |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和省(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1)传染病疫情报告率=网络报告的传染病病例数/登记传染病病例数×100%; (2)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报告及时的病例数/报告传染病病例数×100%;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及时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数/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数×100%。 【数据来源】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 |
|
|||
15.卫生监督协管 |
定量 |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和省(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卫生监督协管信息报告率=报告的事件或线索次数/发现的事件或线索次数×100%。 【数据来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或其他数据来源。 |
|
|||
16.签约服务情况 |
定量 |
具体按照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1)签约服务覆盖率=签约居民人数/当地常住人口数×100%; (2)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重点人群数/重点人群数×100%; (3)签约居民续约率=一个签约服务周期结束后续签居民数/上一周期签约居民总人数×100%。 【数据来源】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申报信息系统数据或其他数据来源。 |
|
|||
(二)服务效率 |
17.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 |
定量 |
具体按照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诊疗人次数/平均医师人数/251。 【数据来源】卫生健康统计年报。 |
|
||
18.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 |
定量 |
具体按照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没有病床的机构不考核此项。 【计算方法】 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平均医师人数/365。 【数据来源】卫生健康统计年报。 |
|
|||
19.病床使用率▲ |
定量 |
具体按照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没有病床的机构不考核此项。 【计算方法】 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100%。 【数据来源】卫生健康统计年报。 |
|
|||
20.平均住院日 |
定量 |
具体按照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没有病床的机构不考核此项。 【计算方法】 平均住院日=同期出院者占用总床日/年度出院人数。 【数据来源】卫生健康统计年报。 |
|
|||
(三)医疗质量与安全 |
21.基本药物使用情况 |
定量 |
达到本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1)基本药物采购品种比例=医疗卫生机构采购基本药物品种数/医疗卫生机构同期采购药物品种总数×100%; (2)基本药物采购金额比例=医疗卫生机构采购基本药物金额数/医疗卫生机构同期采购药物金额总数×100%。 【数据来源】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或其他数据来源。 |
|
||
22.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
定量 |
达到本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含有抗菌药物处方数/抽查处方总数×100%。 【数据来源】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
|
|||
23.静脉注射剂使用比例 |
定量 |
达到本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静脉注射剂使用比例=含有静脉注射剂处方数/抽查处方总数×100%。 【数据来源】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
|
|||
24.院内感染管理 |
定性 |
(1)一次性医疗物品管理落实情况; (2)医疗废弃物处理合规情况; (3)消毒隔离措施落实情况; (4)无菌技术操作执行情况。 【数据来源】“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申报信息系统数据或其他数据来源。 |
|
|||
25.医疗纠纷处理 |
定性 |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预防、处理医疗纠纷。 |
|
|||
二、综合管理 |
(四)经济管理 |
26.门诊次均费用▲ |
定量 |
达到本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1)门诊次均费用=门诊业务总收入/年门诊总人次数; (2)门诊次均费用变化情况=(本年度门诊次均医疗费用-上年度门诊次均医疗费用)/上年度门诊次均医疗费用×100%。 【数据来源】卫生财务年报。 |
|
|
27.住院次均费用▲ |
定量 |
达到本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1)住院次均费用=住院业务总收入/年住院总人次数; (2)住院次均费用变化情况=(本年度住院次均医疗费用-上年度住院次均医疗费用)/上年度住院次均医疗费用×100%。 【数据来源】卫生财务年报。 |
|
|||
28.医疗收入变化情况 |
定量 |
达到本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医疗收入变化情况=(本年度医疗收入-上年度医疗收入)/上年度医疗收入×100%。 【数据来源】卫生财务年报。 |
|
|||
29.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 |
定量 |
达到本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医疗服务收入/医疗收入×100%; 医疗服务收入包括挂号收入、床位收入、诊查收入、治疗收入、手术收入、药事服务收入、护理收入。 【数据来源】卫生财务年报。 |
|
|||
30.收支结余 |
定量 |
达到本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1)收支结余=业务收支结余+财政项目补助收支结转(余)+科教项目补助收支结转(余); (2)业务收支结余=医疗收支结余+其他收入-其他支出,其中:医疗收支结余=医疗收入+财政基本支出补助收入-医疗支出-管理费; (3)财政项目补助收支结转(余)=财政项目支出补助收入-财政项目补助支出; (4)科教项目补助收支结转(余)=科教项目支出补助收入-科教项目补助支出。 【数据来源】卫生财务年报或其他数据来源。 |
|
|||
31.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 |
定量 |
达到本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人员支出/业务支出×100%。 【数据来源】卫生财务年报。 |
|
|||
32.财务制度 |
定性 |
(1)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符合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管理; (2)全面落实价格公示制度,收费价格透明; (3)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有固定资产明细目录,台账完整,账物相符; (4)财务人员配置到位,财务集中核算管理的机构配备经过培训合格的报账员。 【数据来源】“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申报信息系统数据或其他数据来源。 |
|
|||
(五)信息管理 |
33.信息管理系统应用 |
定性
|
建立并运用信息管理综合系统,并能实现以下功能: (1)健康档案服务与管理;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 (3)基本医疗服务管理; (4)中医药服务管理; (5)药品管理; (6)卫生统计信息服务和管理; (7)医疗保险服务管理; (8)综合管理。 【数据来源】“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申报信息系统数据、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数据或其他数据来源。 |
|
||
(六)协同服务 |
34.双向转诊 |
定量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医院分工协作,建立双向转诊机制。 【计算方法】 (1)上转的患者人次数(门急诊、住院):指的是本年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二、三级医院上转的患者人次数; (2)上级医院下转的患者人次数(门急诊、住院):指本年度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转的患者人次数。 【数据来源】卫生健康统计年报。 |
|
||
35.一体化管理 |
定性 |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对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 (2)乡镇卫生院对乡村医生进行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 【数据来源】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
|
|||
三、可持续发展
|
(七)人力配置 |
36.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 |
定量 |
达到本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数×10000/服务人口数; 全科医生数指注册为全科医学专业或取得全科医生培训合格证的执业(助理)医师数之和。 【数据来源】卫生健康统计年报。 |
|
|
37.医护比 |
定量 |
达到本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医护比=注册执业(助理)医师数/同期注册护士数。 【数据来源】卫生健康统计年报。 |
|
|||
(八)人员结构
|
38.卫生技术人员学历结构 |
定量 |
达到本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同期卫生技术人员总数×100%。 【数据来源】卫生健康统计年报。 |
|
||
39.卫生技术人员职称结构▲ |
定量 |
达到本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具有高级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同期卫生技术人员总数×100%。 【数据来源】卫生健康统计年报。 |
|
|||
40.中医类别医师占比▲ |
定量 |
达到本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中医类别医师占比=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同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助理)医师总数。 【数据来源】卫生健康统计年报、中医医疗管理统计年报。 |
|
|||
四、满意度 评价 |
(九)患者满意度 |
41.患者满意度 |
定量 |
该指标按同类机构得分排名依次减少,具体按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1)门诊患者满意度=评价满意的被调查门诊患者人数/接受调查的门诊患者总数×100%;门诊患者满意度问卷维度包括挂号体验、医患沟通、医务人员回应性、隐私保护、环境与标识等; (2)住院患者满意度=评价满意的被调查住院患者人数/接受调查的住院患者总数×100%;住院患者满意度问卷维度包括医患沟通、医务人员回应性、出入院手续和信息、用药沟通、环境与标识、饭菜质量、对亲友态度等。 【数据来源】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
|
|
(十)医务人员满意度 |
42.医务人员满意度 |
定量 |
该指标按同类机构得分排名依次减少,具体按省(区、市)规定的相关要求。 【计算方法】 医务人员满意度=评价满意的被调查医务人员人数/接受调查的医务人员总数×100%;医务人员满意度问卷维度包括工作环境、机构管理、工资待遇、培训机会、职称晋升、发展前景等。 【数据来源】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
|
|
来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平台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火炬开发区逸华路星达嘉湖工业园2号厂房2楼 400咨询热线:400-8040-622 公司电话:0760-89871278 公司传真:0760-89871279
版权所有 © 2019 广东徕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4054791号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中山
